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1.JPG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金箍棒山藥

 

    「葉沒黃藤沒枯,但山藥還是得採收。」農友挖著土,無奈解釋,以往等到葉黃藤枯時,就是採收山藥的時機,因為山藥為地下塊莖,當藤葉枯黃後,莖根部就可以獨占養份,山藥自然美味可口。然而今年冬天冷得慢,此時藤綠葉翠,但山藥已經不能再待在土中,只能開工採收,希望品質沒太大影響。

 

 

徐仲-山藥.jpg  

       不同山藥品種的滋味都不同              圖/徐仲提供

 

 

    談話之間,鐵鏟撞到灰色的半開口型水管,這是固定山藥生長方向的器具,農友熟練地撥土清理,一根碩長的山藥就被取出,他告訴我這是陽明山常見的「吋薯」山藥,拿回家煮鍋山藥排骨湯最美味。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2.jpg  

 

 

    「似乎所有台灣山藥都適合煮湯或涼拌?」我點頭感謝,同時也反問農友,台灣的山藥品系繁多,但烹煮的手法都頗類似,不是煮湯就是熱炒,少有廚人研究每款品系適合的烹煮方式,甚至各地辦理山藥節時,也少有提及土壤、溫差、山藥品系等對口感滋味的影響。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3.jpg  

 

 

    我曾經想找答案,因為我知道不同山藥品種的澱粉結晶都不同,這會導致不一樣的膨潤力、溶解度及糊化性質,也曾經想針對不同山藥品系的粘性物質,探討多醣及蛋白質含量,因為這些都攸關滋味。

 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4.jpg  

 

 

    朋友總認為我喜歡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,這我不否認,因為細微差異正是廚藝的有趣處。譬如看到路邊小販的煎山藥餅,我就會好奇,究竟揉入麵團的是熟山藥、生山藥或是乾燥山藥粉?彼此有什麼差異?是不是能藉此找出地方飲食文化的特色或因緣?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5.JPG  

 

 

    「然後呢?做出結果了嗎?」

 

    對此我雙手一攤,抱怨山藥品系太複雜,許多鄉鎮都同時有數款品系,且經常推陳出新換品種,難以分類所以還沒做實驗。這幾年勤跑產地的感想,台灣東岸種的多是小葉種山藥,以花蓮的壽豐山藥名聲最響。西岸種的多是大葉種山藥,譬如陽明山的陽明山原生種或「吋薯」、新北雙溪的基隆山藥、南投名間的紫山藥、嘉義中埔的紅龍山藥等。印象中深刻的有兩個,分別為彰化芳苑的人蔘山藥,有著淡淡人蔘香,還有恆春的野生山藥,品系通常屬於恆春山藥,必需入山挖數公尺深的坑洞才能取得……。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6.JPG  

 

 

   「我看你還是拿山藥煮排骨湯算了,跑這麼多產地,還沒有結果,你不累啊?」農友拍拍我的肩膀,表示做事的人不練嘴砲,他繼續挖山藥,我下山去喝湯吧!

 

 

清茂水果店.金箍棒山藥7.JPG  

 

 

文章作者:食材達人/徐仲

 

文章來源:聯合新聞網評論 

         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341/615152-%E5%BE%90%E4%BB%B2%EF%BC%8F%E5%B1%B1%E8%97%A5

   

      PS:以上金箍棒山藥非原文照片

 

 

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山藥 徐仲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王貴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