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星之眼
清初吳震方《嶺南雜記》云:「蘋婆果,如大皂莢,莢內鮮紅,子亦如皂莢子,皮紫,肉如栗,其皮有數層,層層剝之,始見肉,彼人詈厚顏者,曰蘋婆臉。」形容人厚臉皮~
蘋婆是古老的食物,《詩經》裡已有提及,《西遊記》裡面,當唐三藏師徒取經回来,唐太宗設盛宴招待,蘋婆就是其中佳肴之一
元代陳大震《大德南海志》云:「頻婆子,實大如肥皂,核煨熟去皮,味如栗,本韶州(廣東)月華寺種。
清初屈大均《廣東新語》云:「蘋婆果,一名林檎,樹極高,葉大而光潤。莢如皂角而大,長二三寸,子生莢兩旁,或四或六。子老則莢迸開,內深紅色,子皮黑肉黃,熟食味甘,蓋軟栗也。
古人都覺得蘋婆的滋味極像栗子,其實蘋婆吃起來,鬆鬆~QQ~甜甜的~有點像糖炒栗子~又沒栗子這麼乾~果肉像蛋黃~」
外星人
蘋婆食譜:
(一) 水煮、烘烤蘋婆剝皮:也可沾佐料、糖粉、細鹽、蒜蓉醬油、果糖、蜂蜜。
(二) 蜜糖蘋婆:將熟的蘋婆加入適量的糖,再蒸或煮,待糖溶化即可。
(三)蘋婆冰沙:蘋婆煮熟剝殼,加入牛奶、蜂蜜或果糖、冰塊用冰沙機打成泥。
(四) 蘋婆甜湯:生蘋婆剝皮煮到快熟了(或熟的),加入白木耳、紅棗、冰糖再煮。
(五)蘋婆粥:生蘋婆剝皮後與糯米加適量水煮成粥,加入少量糖調味即成。
(六)蘋婆雞湯:隔水燉煮土雞,約四十五分鐘之後,加入剝皮蘋婆,放適量調味料再煮10-15分即可。
(七)紅燒蘋婆:水煮蘋婆,剝皮後,燴入已調味並熟爛的紅燒肉或紅燒蹄膀之中,略煮幾分鐘,即可。
(八)蘋婆排骨(雞肉):生蘋婆剝皮,排骨(雞肉)用醃料醃入味備用;薑片用油爆香,倒入排骨及蘋婆拌炒,加酒、調味料及水,煮至汁收乾。
另可煲湯、滷肉、芶芡、蒸魚、燉鴨…應用多多。
*生蘋婆可先炸過再泡水比較好剝皮。
好奇的小花
蘋婆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、粗纖維、維他命A、維他命B、磷、鈣等成分。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最佳的來源、夏日食慾不振、可補充體力、退熱除煩、有益眼睛肝臟、健胃整腸(嚴重便秘者少量食用)、孩童不愛吃飯、老人家牙齒不好的都非常適合食用。
蘋婆葉片寬闊厚實,久蒸不爛,蘊有清香,可用其蒸稞或包裹粽子;枝幹,質地堅硬,可作為農具和家具用材;樹液中所含樹膠是用途廣泛的工業原料,樹皮纖維可編織麻袋或代替麻製繩索,亦是造紙原料。
蘋婆籽
如何挑選蘋婆果:
已裂開的蘋婆果夾內並不是所有的子都是黑色的,有咖啡色偶有白色,一般來說黑色較熟口感比較鬆,咖啡色較沒那麼熟口感較Q、較甜,白色最Q、最甜(越成熟的子顏色越黑),其實口感吃起來是差不多的,但若細細的品味比較一下,就可吃出它們的不同,白色子非常稀少常常一起鍋我們就會搶著翻找。
挑選蘋婆果時,必須要用手去按捏每一粒子,子若是硬的就是成熟的有果肉(不管顏色),若按下去子是軟的裡面呈透明狀沒果肉,但也可以吃,口感脆脆的很甜。
蘋婆由於種植的人少,早期一般都是種植1.2株當成田與田的界線,或利用大片的蘋婆葉來遮陰乘涼,若要大面積栽種由於產量不高、一年又只能採收一次,不太符合成本效益,故多株種植的人實在少之又少,少株種的人家親朋好友分都不夠不會流入市面,這就是蘋婆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,商家的零售價格也有一點點出入,那就要看老闆是否有將不成熟的子挑出來,我們是一粒粒按捏嚴格篩選,也有老闆故意不篩選因為大多的顧客是不懂得。
下次蘋婆季到了別忘了多採買一些庫存起來,放在冷凍庫可保存1年,一年365天隨時想吃、或有聚會都是最佳、最受歡迎的話題點心。